2009年11月1日晚,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泽尔腾教授在接受浙江大学荣誉教授聘任后,又应“浙大东方论坛”邀请,为浙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Experimental Results on the Process of Goal Formation and Aspiration Adaptation”的学术盛宴。
讲座一开始,泽尔腾教授就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他指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非真实的人类决策理论基础之上的,在这里,经济人被预想为具有完全理性的个体,而这需要的是人类无限的认知能力。显然,真实世界中很难找到完全理性的自然人,我们所观察到的人类的行为的理性都有限度而非无限的。那么如何从可观测到的人类行为的理性出发去理解人类行为呢?
泽尔腾教授继承了H.A. Simon的观点,认为应该从有限理性这一点出发重新理解人类的行为。接着,他详细介绍了其基于有限理性的决策理论(Aspiration Adaptation Theory, AAT)及其实验验证。在AAT决策模型中,个体不需要具备完全理性,它是研究非最优化行为的一个模型,且这些行为一般建立在可搜寻可替代策略(search for alternatives)、满意决策(satisficing)、期望调整(aspiration adaptation)等原则之上。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决策行为遵循的原则就是期望调整。如你在作出一项选择之前,你会有一个大致的目标值,而后人们会根据其决策及其效果反馈逐步调整其决策,最后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决策(satisficing)。而这与新古典开始即以最优化为出发点寻找最优决策或路径的逻辑截然不同。
在向广大师生介绍AAT模型之后,泽尔腾教授又生动地展示了他与其合作者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的实验设计。实验结果显示,在决策过程中,目标的持久度与其相对总利润之间存在严格的正向关系。另外,关于导入因果结构之目标系统有两个发现:其一是采取这一系统的比例越高则其相对的总利润比利也就越大;其二是随着实验的进行,越来越的人选择这一系统。
随后,泽尔腾教授根据AAT提出了三个可证伪的假定,如果当前的预期水平是:假定一,可行而且可改进的,那么具体的一个部分预期水平可以向上调整;假定二,不可行的, 那么具体的一个部分预期水平可以向下调整;假定三,可行但是不可改进的, 那么下一阶段的转化就会发生。他又检测了这三个假设成功预测的分布,给出了正确预测的频率,这些预测正确的频率基本高于72%,这在社会科学实验中已是相当好的水平。
那么,这些决策最后是否稳定下来呢?泽尔腾教授给出了“稳定”的定义、判定标准,并介绍了在实验中发现的走向稳定的例子。他们发现,至少达到一次近似稳定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目标黏度(Goal persistence)并且也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实验结果显示,AAT在解释实验中参与者的行为是很有力的。
尽管已至耄耋之年,但泽尔腾教授仍然坚持站立着为浙大师生作完了一个半小时的学术报告。语言上的差异阻碍不了广大师生与泽尔腾教授在学术思想上的沟通。泽尔腾教授在学术报告中展示的大师的学术精神与态度、深刻的思想见解以及伟大的学术抱负更为在场每一个人所敬佩。同学们纷纷借此难得的机会,向泽尔腾教授求教实验经济学上的问题。泽尔腾教授认真地倾听了同学们的问题,并耐心地给出解答。
讲座由北京大学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唐方方主持,参加泽尔腾受聘仪式的全体师生近600人聆听了精彩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