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学术成果汇总

编辑: 时间:2025-04-18访问次数 : 19

1. 研究领域

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聚焦社会发展关键议题,以多学科交叉视角开展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本公共服务;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公众安全感与满意度;残疾人服务与保障;儿童发展与儿童福利服务;移民与流动人口融入;乡村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2. 学术专著

刘志军、张伊茜、杨程越:《童年追忆:留守生活的回溯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

刘志军、朱月等:《她们的世界》,人民出版社,2020年。

刘志军、徐蕾蕾:《漂泊之伤——流动人口家庭亲子关系调查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

刘志军、王宏、季程远、杨亮:《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2013)》,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3. 期刊论文

刘志军,2025,《隔代教养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人民论坛》第02期。

Pan, Z. & Y. Wang & Z. Liu 2025, “Over-education, 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quit: evidence from Chin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76(1).

刘志军、杨程越,2025,《返乡入乡青年人才的场域嵌入困境及其应对——对乡村职业经理人群体的研究》,《青年研究》第01期。

张伊茜、刘志军,2025,《农村职业经理人的制度演进与实践模式——基于杭州村属企业案例的分析》,《湖北社会科学》第01期。

刘志军,2024,《留守经历与学业成就内在关系的争论与反思》,《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6期。

刘志军、朱妍,2024,《社工机构介入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的行动逻辑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安徽省X项目为例》,《社会建设》第01期。

 Wang, F. & S. Yang & Y. Wang & Z. Liu 2024, “Long-term effects of various experiences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adult health: a nationwide surve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70(3).

刘志军、梁在,2024,《数字时代社会调查的变与不变》,《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1/17

史路引、刘志军,2024,《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转变中的“人—地—学”关系》,《城市观察》第04期。

朱妍、刘志军,2024,《城市流动家庭亲子关系改善的干预研究——基于内外影响力范式的动态视角》,《中国社会工作》第16期。

刘志军,2023,《留守儿童的发展挑战及制度化应对》,《团结》第04期。

刘志军,2023,《留守状态还是留守处境——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其启示》,《教育导刊》第02期。

刘志军,2023,《留守儿童全息发展模型的构建、实证与启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1期。

杨帅、刘志军、王岩,2023,《童年期留守与成年后信任:阈限效应、内部差异与作用机制》,《浙江社会科学》第06期。

刘志军,2023,《留守经历影响学业成就的作用机制述论》,《教育与教学研究》第07期。

张伊茜、刘志军,2023,《县域市场共同体的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以湖南省邵东市为例》,《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2期。

李杨、刘志军,2023,《儿童主任制度执行困境与出路:从街头官僚视角对26位儿童主任的质性分析》,《社会工作》第03期。

杨程越、刘志军,2023,《发达国家课后服务的管理模式、实施机制及其启示》,载李涛、邬志辉主编:《共同富裕与乡村教育振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Yang, S. & Y. Wang & Y. Lu & H. Zhang & F. Wang & Z. Liu 2023,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on health and its mechanism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刘志军、梁在、周博,2023,《父母流动对于儿童行为的长期影响:以“80后”外来工为例》,载梁在、悦中山主编:《城镇化进程中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志军,2023,《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福利服务的不足与改进》,《人民日报内部参阅》。

刘志军,2022,《留守经历与退缩型人格——基于新生代外来工的实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03期。

刘志军、杨帅、王岩,2022,《时间之窗与时间之创——留守经历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时间效应》,《社会》第06期。

Wang, Y. & S. Yang & F. Wang & Z. Liu 2022, “Long-term effects of left-behind experience on adult depression: social trust as mediating factor.”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0:957324).

刘志军、徐蕾蕾,2021,《留守经历与外来工社会融合——生命历程视角的检视及其启示》,《西北人口》第06期。

刘志军,2021,《能力还是心理?——对留守经历长期影响的一项实证检验》,《浙江社会科学》第03期。

刘志军,2020,《留守儿童情绪创伤的决定因素及其消减——基于个案访谈的回溯研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04期。

刘志军,2020,《留守儿童行为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37个案例的回溯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06期。

刘志军、徐芳,2020,《留守经历与社交困难——基于新生代外来工的实证分析》,《社会发展研究》第03期。

Liu, Z. & B. Zhou 2020, “The lasting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children's behavioral outcomes: evidence from china.”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52(4).

刘志军,2019,《留守经历与精神健康——基于80后外来工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1期。

刘志军,2018,《童年期留守经历的情感补偿与代际效应》,《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05期。

Peng, B. & Z. Liu & B. Zhang & X. Chen 2018, “Idyll or nightmare: what does rurality mean for farmers in a chinese village undergoing commercializatio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9(2).

刘志军,2018,《“80后”农民工的留守经历与精神健康》,《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第03期。

陈宗仕、刘志军,2017,《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与民营企业环保投入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06期。

刘志军、朱月,2017,《继母的当代类型、身份认同与社会认知——基于245个样本的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02期。

Liu, Z. & Z. Liang & B. Zhou 2017, “The lasting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children’s behavioral outcomes: evidence from china.”.

徐水源、刘志军,2016,《政府购买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研究》,《人口与经济》第02期。

刘志军,2015,《水库移民的灰色经营及其行动逻辑分析——基于杭州三峡移民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09期。

刘志军、王宏、刘天剑,2015,《流动人口医保参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中国卫生经济》第02期。

刘志军、应焕红,2015,《保障与改善民生》,载陈光金、杨建华主编:《中国梦与浙江实践(社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志军、王宏,2014,《流动人口医保参保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05期。

刘志军、王宏、季程远,2014,《杭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及其完善建议》,《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第05期。

孙泽建、刘志军,2014,《三峡外迁沿海地区农村移民创业经营的现状——对浙江安置区首批移民的调查与思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05期。

刘志军、杨敏敏,2013,《饥荒学说的类型与分歧:一个文献述评》,《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第06期。

刘志军、朱昉晟,2013,《流动儿童的教育分化——以W镇三类小学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第1期。

刘志军,2012,《弱势群体的机会公平》,《杭州(周刊)》第12期。

刘志军、华骁、刘天剑,2012,《居住证制度的现状与前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06期。

刘志军、孙泽建,2012,《浙江首批三峡移民的经济适应——兼论模糊人情化扶持及其超越》,《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第05期。

刘志军、孙泽建,2012,《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融入——基于浙江嘉善H13户移民的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05期。

刘志军,2011,《后申报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忧与思》,《思想战线》第05期。

刘志军、陈建胜,2011,《救助管理制度的实践与社会反响——以浙江省三个地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04期。

Liu, Z. & F. Zhu 2011, “China's returned migrant children: experiences of separation and adaptatio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12(5).

Pan, T. & Z. Liu 2011, “Place matters.”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43(4).

刘志军,2011,《中国政治人类学的学术实践》,载阮云星、韩敏主编:《政治人类学:亚洲田野与书写》,浙江大学出版社。

陈建胜、刘志军,2010,《加入工会抑或成立自组织——关于农民工组织权的思考》,《人文杂志》第05期。

刘志军、陈姣姣,2010,《从“二元”到“双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浙江模式”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03期。

刘志军,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05期。

刘志军,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大众参与——以主客位视角为中心的探讨》,《文化艺术研究》第02期。

刘志军、周博,2009,《救助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经验的反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06期。

Liu, Z. 2009, “Casual workers in Hangzhou.”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41(3).

Liu, Z. 2009, “Liushou children in a Chinese village.”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41(3).


 

4. 社会评论

刘志军:《破解成年困境,从治愈童年做起》,《环球时报》2022125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儿童主任制度的困境及完善》,澎湃网,20211028日。《人民日报内参》第1142期转载。

刘志军:《在人口问题上不能画地为牢,创新才是强盛关键》,《第一财经日报》202162A11版“第一评论”。

刘志军:《别一听单身潮就喊“狼来了”》,《环球时报》2021427日第14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面对面互动为何难以被取代》,《环球时报》20201130日第14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婚龄宜修改,但非“灰犀牛”》,《环球时报》2019629日第7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人口红利”该转化为“人才红利”》,《环球时报》201943日第14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人口负增长不是灾难》,《生命时报》2019215日第2版。

刘志军:《对人口负增长可顺势而谋》,《环球时报》201915日第15版“国际论坛”。《新华文摘》2019年第3期转载。

刘志军:《以开放心态看待95后职场生态》,《环球时报》2018927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鼓励生育不如优生优育》,《环球时报》2018730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计划生育,走向何方》,《生命时报》201883日第2版。

刘志军:《生多生少都不必过度焦虑》,《环球时报》2018524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要文化敏感,更要文化自信》,《环球时报》,2017725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鼓浪屿申遗,靠什么》,《环球时报》,2017710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全面放开二孩不是“拨乱反正”》,《环球时报》,2015714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尽早建立计生家庭保障基金》,《环球时报》,2014430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韩国泡菜凭的什么申遗》,《环球时报》,2013126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让“社会”更多参与人口管理》,《环球时报》,2013114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未婚也有权利当妈妈》,《环球时报》,201363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落实带薪休假,难在社会发展》,《环球时报》,2013219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民生财政渐长,更须注重口碑》,《环球时报》,2013125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南方供暖应提上议事日程》,《环球时报》,201317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让露宿街头者知道如何求助》,《环球时报》,2012128日第15版“国际论坛”。

刘志军:《生育政策正在松动》,《环球时报》,2012124日第15版“国际论坛”。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