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查看更多
2025
03-27

【再传捷报】社科平台政策仿真实验室团队在全球顶尖科学杂志Nature上再度发文《农村老龄化对中国农业农村可...

基于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中约15,000个农村家庭的调研数据,通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分析手段,浙江大学社科基础平台政策仿真实验室谷保静教授团队与国内外合作者系统研究了老龄化对中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为“无贫困”和“零饥饿”等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相关成果以“农村老龄化对中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威胁”(Ageing threatens sustainability of smallholder farming in China)为题,于2023年2月23日发表在《自然》(Nature)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5738-w农村老龄化从多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与经营。老龄化往往伴随着青年劳动力供应短缺,弃耕现象增加。与年轻人相比,老龄化的农民通常教育水平偏低,难以采用科学的管理知识与先进技术来经营农业,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2000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农村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在2019年达到约15%。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预计将会持续增加。为此,我们迫切需要知道农村人口老龄化究竟如何影响农业生产与经营;对粮食安全、环境污染以及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多大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农村老龄化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回答上述问题对解析老龄化对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作用机制,探究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路径以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中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约15000个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究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大约有6000万亩耕地弃耕与农村人口老龄化有关,使全国平均农地规模减少约4% (图1),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农村老龄化与农地规模的变化使农业机械投入减少6%,化肥和有机肥投入分别减少2%和64%;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分别降低5%和4%;农民从农业部门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减少15%。此外,化肥投入的减少并没有减少化肥流失,农村老龄化导致与化肥流失相关的环境污染效应增加3%。本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会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威胁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图1 2019年中国各省农村老龄化对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共享社会经济道路(SSP)情景模拟中,未来随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2100年中国的耕地弃耕率将从2020年的5%增加到6-15%(不同SSP情景下的平均值为11%),平均农地规模将减少2-9%(平均为7%)(图2)。同时,单位面积农业投入、产出与劳动生产率都将大大减少。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和环境污染压力,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然而,若未来中国鼓励传统小农持续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于2020年相比,农业投入、农地规模和农民收入将在2100年分别增长约14%、20%和26%,且减少4%的化肥流失。这表明,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扭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可持续领域的优化。图2 未来SSP情景下中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变化。NF,新型经营主体。这项研究大大推动了对农村人口变化和农业农村发展关系的科学理解,阐明了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应对农村老龄化以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路径。作者简介:谷保静,浙江大学长聘教授,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的交叉研究,在大尺度氮循环模型构建、资源环境效应评估、成本收益分析及其管理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90余篇,包括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PNAS、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Food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担任国际氮素协会(INI)东亚中心副主任,国际氮素管理系统(INMS)课题组长,Earth's Future, The Innovation 和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编辑,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客座编辑。个人主页:https://person.zju.edu.cn/bjgu
查看详情+
2023
01-04

Nature:全球农业污染治理的激励机制

    利用全球1500多个田间实验数据、以及IMAGE、MAgPIE、CHANS和GAINS等模型和计量经济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浙江大学社科基础平台政策仿真实验室谷保静教授团队与国内外合作者系统研究了全球农田污染减排的可行策略,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污染治理信用系统,推动农业污染减排措施的落地实施。相关成果以“经济有效地治理全球农田氮素污染”(Cost-effective mitigation of nitrogen pollution from global croplands)为题,于2023年1月5日发表在《自然》(Nature)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481-8    全球每年农田肥料投入量超过2亿吨,但是由于利用效率不足50%,导致一半以上肥料流失到环境中,这不仅导致经济损失,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和健康效应。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控制农业污染,一直是全球农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相对与工业和生活污染的点源排放,农业污染属于面源排放,同时涉及到全球上亿个农户,治理难度大,污染治理措施落地实施极其困难,是典型的“公地悲剧”问题。为此,我们需要知道全球是否有农业管理措施可以控制污染,这些措施的减排潜力和实施成本是多少,减排后的收益是多少,农民是否有激励机制来实施这些减排?回答上述问题对破解农业污染治理的“公地悲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整合全球田间实验结果和多模型政策仿真模拟,筛选出了11项关键减排措施,可以减少农田30-70%的肥料流失,提高10-30%的作物产量和10-80%的肥料利用效率。这些变化可以为粮食供应、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候带来4760亿美元的社会收益,而净减排成本只有190亿美元(图1),其中150亿美元的肥料成本节约可以抵消44%的总减排成本。同时,需要建立农业信用系统,从社会收益中拿出一部分对农民的减排成本进行补贴,补贴金额除了需要含盖农民的减排成本外,还需要有足够的激励金去奖励农民的绿色生产行为,以保障社会的粮食安全、环境和健康收益可以真正实现。    该工作对实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全球污染减半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全球农业污染治理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图1 全球农田污染减排的成本收益分析作者简介:    谷保静,浙江大学长聘教授,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的交叉研究,在大尺度氮循环模型构建、资源环境效应评估、成本收益分析及其管理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90余篇,包括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PNAS、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Food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担任国际氮素协会(INI)东亚中心副主任,国际氮素管理系统(INMS)课题组长,Earth's Future, The Innovation 和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编辑,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客座编辑。个人主页:https://person.zju.edu.cn/bjgu
查看详情+
2017
12-25

“中国家庭大数据库”在浙江大学成功发布

2017年12月25日上午,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平台、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办的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发布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酒店求是厅成功举行。 “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是我国首个按照线下抽样调查数据、互联网大数据和政府政务数据“三位一体”构思布局的数据库。本次发布的是首批4轮以中国农村家庭为主要调查对象的线下追踪抽样调查数据。发布后,数据库将通过网上数据安全平台,免费向校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开放数据,根据国际通行做法,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此次发布会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袁清主持,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谢利根秘书长、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任少波、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出席。出席发布会的还有浙江大学文科学部、学院、研究机构负责人,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相关学院、研究机构师生代表以及“中国家庭调查”项目的督导和访员代表。 任少波常务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的发布,标志着我校推动实施大数据战略迈向了新的征程,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有了新的基点。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要充分利用“中国家庭大数据库”,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打造一流学科生态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及特色学科建设,助力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    谢利根秘书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中国家庭大数据库”对促进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示今后会在合作的层面上进一步提高深度和广度,促进共同发展,为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罗卫东副校长在致辞中生动地引用了“圈地运动”的例子,并说明“没有地就没有粮食,而数据就是地”,再次强调“中国家庭大数据库”的重要意义。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钱文荣针对“中国家庭大数据库”的中国农村家庭调查(CRHPS)数据库部分进行了发言,指出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库的目标定位是建立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基准线(base line),其对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浙江大学农经学科迈入世界一流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本科生院、研工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发言表态,今后会继续大力支持“中国家庭大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工作。 任少波常务副校长、罗卫东副校长、谢利根秘书长、甘犁教授通过触摸启动球,开启“中国家庭大数据库”。    “中国家庭大数据库”也包含了经过2年准备的2017年度的“中国家庭调查”项目获取的数据。“中国家庭调查”项目得到了浙江大学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具体调查工作从今年7月开始执行,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和调查中心的督导带领由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大学生组成的访问员陆续奔赴全国各地,深入村庄和社区,历时两个半月,采集了第一手数据,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贡献了大批量线下调查数据,才得以呈现出发布会当天新鲜、第一手的数据。发布会上还对今年暑假“中国家庭调查”项目中表现优秀的督导和访员们进行了表彰。
查看详情+

实验室入口

公共服务

查看更多

科研成果

查看更多

科研成果

查看更多
2025
03-27

【再传捷报】社科平台政策仿真实验室团队在全球顶尖科学杂志Nature上再度发文《农村老龄化对中国农业农村可...

基于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中约15,000个农村家庭的调研数据,通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分析手段,浙江大学社科基础平台政策仿真实验室谷保静教授团...
了解更多+

Nature:全球农业污染治理的激励机制

    利用全球1500多个田间实验数据、以及IMAGE、MAgPIE、CHANS和GAINS等模型和计量经济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浙江大学社科基础平台政策仿真实验室谷保...
2023-01-04

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学术成果汇总

1. 研究领域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聚焦社会发展关键议题,以多学科交叉视角开展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本公共服务;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公众安全感与...
2025-04-18

政策仿真实验室2024年学术成果汇总

学术成果:在谷保静教授的领导下,实验室在2024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limate Change(1), ...
2025-04-02

“石头剪刀布”科研专题讲座

    “石头剪刀布”多次成为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讨论会的内容 Cycles and Instability in a Rock-Paper-Scissors Population Game:A Continuous ...
2015-12-22

“石头剪刀布”施引论文

   “石头剪刀布”被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引用情况(截至2015年3月12日)  一、施引期刊论文 1、Congestion phenomena caused by matchingpennies in ev...
2015-05-06